有人說日本人只會模仿,但模仿得原汁原味也不簡單,唯其如此,才能進而創新。
最近屏東舉辦了「第一屆國際彩稻藝術節」,畫面內容是LINE貼圖熊大、兔兔、詹姆士等等,可算壯觀,潘縣長在日本青森縣看過稻田彩繪,引起了他辦活動的
靈感。但是日本已經辦了22屆,而且相當轟動,並波及全國,2007年就有二十四萬人到訪,成了每年的觀光盛會,它們叫做「田圃藝術」,由田舎館村村公所
主辦,地點在村公所旁邊的1.5公頃水田上,動用了一千個人去插秧(屏東是一百人插秧一公頃),並提供村公所美麗的展望台供民眾觀賞。他們使用古代米(黃
稻與紫稻)、現代米、當地米等十種七個顏色的稻米,做為「顏料」去「作畫」,重點在於畫面是大地規模,這是引人入勝的關鍵,作畫的內容藝術性比較高,以日
本畫家的作品或名人為放大對象,故可看到很多著名的浮世繪,但是第一屆(2003年)卻使用了「蒙娜麗莎」,後來也使用了拿破崙、瑪麗蓮夢露。由於旅客人
滿為患,2012年又開啟第二會場,並開放農田讓訪客插秧、割稻,讓大家一次玩個夠。
屏東的活動一開始就與LINE業者走得很近,這也讓我們想起青森縣的往事,在2008年由於前一屆辦得成功,業者馬上進來放廣告,包括東奧日報與日本航空都在彩繪下方放廣告,引起了提供土地的地主的不滿與抗議,並發動群眾拔掉廣告的稻田,業者由此還告上法院,並向村公所索賠241萬日圓。
日本這個活動讓人想到地景藝術的通俗版,因為使用的媒材是大地,並榮獲坎城創意節(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
Festival of
Creativity)的兩項金獎及其他三個獎牌。這跟桃園的地景藝術節大異其趣,因為桃園並沒使用大地的媒材,我曾問一位自稱地景藝術節策畫人的看法,
他說桃園舉辦活動的地方是個相當偏僻的空間,這個活動基本上只是一種選舉語言,但這個活動是桃園文化局的業務,若從社教的角度來說,藝術邏輯的正確性還是
需要考慮。
台灣藝壇彺彺思考不足,對國外藝術望文生義,如作畫畫照片,還沒搞清楚便胡亂用照片,弄得有點四不像。地景藝術有它的歷史背景,那是六十年代末期基於「我
們只有一個地球」的觀念而衍生的藝術,故以大地為媒材,代表作可見諸Robert
Smithson的螺旋形防波堤,並非把室內作品搬到戶外就是地景藝術,那麼把藝術品搬到街上不就成了街景藝術嗎?
圖說請看臉書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cflu, 3月26日貼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